首页

国产喷水视频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3 13:03:29 作者:广东深圳: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今天开幕 浏览量:53138

  央视网消息:今年11月,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朱鹮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最新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1万只。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从当年的孤羽七只到如今的种群破万,保护者已经走过了42年。

  陕西:成立首个朱鹮保护站“秦岭一号”

  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研究员 刘荫增:1981年,我是第三次来秦岭,正在走一个下坡的路上,我就看东边飞过一只鸟来,它的飞翔姿势不像是白鹭,等(飞)到我头顶时候,它的红颜色(被)我看到了。这张照片就是1981年我在调查中在姚家沟拍到的,这是首次公开在国际上发表的(朱鹮)照片。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首次发现陕西洋县朱鹮,随后成立了中国首个朱鹮保护站“秦岭一号”。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路宝忠:1990年开始,我们陕西启动了朱鹮拯救工程。加强野外朱鹮种群的保护,这里面天敌的防护,把树干裹起来,然后涂上黄油,蛇爬不上去。然后朱鹮觅食地、栖息地环境改善,然后就是发动群众来落实承包(保护)责任制,这样对野外种群有一个全方位的保护,减少或者尽可能避免天敌对朱鹮的危害。

  山东东营:开展异地野化训练 拓展朱鹮分布空间

  黄河三角洲曾是朱鹮重要的栖息地,后因生态环境变迁逐渐绝迹。去年12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引入朱鹮种源,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建立朱鹮的野化适应笼,里边设置了盐沼、芦苇、灌木等,模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一年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的30只朱鹮,一部分已经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工作人员尝试形成或恢复朱鹮的候鸟迁徙习性,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朱鹮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

  浙江德清:朱鹮种群达761只 成我国第三大朱鹮种群

  浙江也在不断推动朱鹮南方种群的重建。自2008年从陕西引进5对朱鹮以来,德清的朱鹮种群已增长至761只,成为我国第三大朱鹮种群。今年3月,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在朱鹮种群中优选了25对朱鹮进行人工繁育,4月份成功孵化出了32只朱鹮宝宝。

  目前,德清朱鹮种群已成功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进行异地放归,朱鹮活动半径在不断扩大,这也是野外慢慢建立种群的积极信号。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青镜头|巴黎奥运新风尚:国际友人街头打卡卡游八段锦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表示,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该市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在遗址的城市中促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麦当劳中国科研总部落户江苏南京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并重推进。运城全面实施“退盐还湖”,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系治理、山体修复和环境整治,致力于保护自然生态。同时,拓展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充分挖掘利用盐湖的生态资源,以加快提升盐湖的生态效益,通过打造南山生态体育公园、中条山文化博览园、盐湖22号堤埝、河东成语典故园、盐湖(池神庙)段生态湿地公园等五处生态文化新地标,使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得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0万年前华龙洞遗址创多项古人类学之最 未来发掘研究潜力巨大

依托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长汀县司法局按照“统一谋划、特色定位”的思路,紧扣“生态修复+社区矫正”模式,突出“生态修复”“环保法治宣传教育”的功能定位,高标准建设“补植复绿实践点”“增殖放流示范点”“科普宣传点”和“法治护航绿水青山实践教育基地”。

大风暴雨将至 四川气象灾害三预警齐发

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近,发展与保护不再相互对立。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东打造优化营商环境5.0版 着力解决企业民众“烦心事”

除了科技创新以外,还有许多产品都特别突出绿色低碳。据统计,本届广交会上展出的绿色低碳产品有40万件,显示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